1. 在台灣買清酒怎麼那麼貴?
簡單比較日本店頭與台灣店頭定價的話,主要瓶頸在進口清酒要負擔的關稅、菸酒稅、營業稅。
*稅金算法可參考從日本帶酒回台灣走紅線通關要怎麼繳稅。
2. 清酒有沒有保存期限?
清酒可以放多久?清酒開瓶後、喝不完該怎麼辦?
在持續冷藏的情況下,未開瓶可以一直放,已開瓶的話就算放超過6個月也不見得會壞掉,至於風味嚐起來喜不喜歡是個人觀感不在討論範圍內。若換裝到小瓶子裡可以減緩風味喪失的速度。
若是覺得酒沒壞只是變得不好喝,可以拿來煮雞湯或是需要加酒的料理。純米酒系的也可以在泡澡時倒入浴缸中,清酒裡的胺基酸有助於肌膚保濕的效果。
3. 看到「生」「X生」「生X」的酒該怎麼處理?
酒瓶應該要待在冰箱裡或是準備進冰箱,除非有標示說可以常溫儲存。開瓶之後盡快裝進自己的肚子裡。逛大賣場/超市時看到清酒 (不論是日本產或台灣產) 被好好放在冷藏櫃裡的商品著實不多,令人擔憂的點在溫度管理及光線兩者是造成變質的關鍵因素。
4. 酒米的風格差別在哪裡?
常見酒米有些代表性風格,像是山田錦=香氣奔放優雅纖細、雄町=硬派、五百萬石=甜美、之類的。酒米可以被打上不同標籤,只要你願意在清酒製程任一階段做出改變,風格就會有所變化。一個作品最終是要展現釀酒人所想要表達的世界,酒米只是風土人情當中的一個元素,飲用的時候只要敞開心胸去理解相遇的緣分並抱持感謝之意來細細體會每支酒的不同。
5. 酒展裡面有那麼多種清酒,該怎麼喝?有沒有推薦的 / 必喝酒款?
「有沒有推薦的 / 必喝酒款?」– 你曾在酒展或是商店裡問這個問題嗎?
除非事先列好酒款清單,要不然站在幾十/上百瓶酒前面真的很難在人群之中一瓶瓶翻酒標去閱讀內容,太浪費時間與力氣、不切實際。
首先要感受自己當下的身體狀況與目的,並且做計畫。不妨研究一下展覽平面圖,可以從酒商規劃路線,或是決定一個主題範圍。你需要的,才是必喝的/被推薦的。按照Plan — Do — Check — Act的步驟調整酒款。帶個PET空瓶當吐杯、隨時補充水分,並時時注意自己的意識狀態與味覺敏感度,事先決定好喝到什麼程度 或喝了多少時間之前就撤退,保護自身安全。
6. 我不喜歡清酒那種辛辣感。我想喝甜一點的。
如果無法一一試喝,或只有酒單上的資料可以參考,那麼從日本酒度排序往負值方向找會容易一些。也可以選擇酒精濃度低的酒款,或搖晃酒杯予以醒酒,或調整品飲溫度。若你是酒瓶的擁有者,將酒瓶上下晃動個1分鐘把空氣灌入酒液當中可以把口感變得圓滑一些,刺激感會下降。
7. 清酒不是都喝熱的嗎?
清酒的試飲溫度帶很廣,可以從冷凍的喝到熱的。一般而言香氣奔放的酒款適合冷飲。不過每支酒的溫度帶有寬有窄,除了參考酒造的推薦飲用溫度,讀者諸君也可以隨著心情自行實驗。的確有人整年都是把酒熱著喝,像是富山縣成政酒造的藏人就習慣這樣喝。
8. 日本酒度正負值有什麼差別?
日本酒度是指以15°C時的比重帶入公式換算出來的數值。酒精濃度高時日本酒度會變高,而酒液裡所含有的無揮發性成分越多時數值越低。因為無揮發性成分大多為糖分,便拿來做為甘口 (負值)、辛口 (正值) 的參考指標,但就只能當作參考用而已。
以往測量日本酒度使用玻璃製酒度計,現今導入自動檢測儀器的酒造是越來越多了,除了不用擔心敲破玻璃器材、也降低實驗訓練的時間與人員限制。
9. 辛口是辣的,甘口是甜的?
這是錯誤說法。正確來說辛口比甘口dry,但因為個體差異、每個人對於體驗同一瓶酒會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嚐不出味道也聞不到味道,請打1922。
10. 如何提升自己的味覺敏感度?
可參考日本東京知名唎酒師千葉麻里絵小姐的作法再依自己的條件調整。她每天在味覺最敏感的時候固定試喝店裡12–15種固定供應的銘柄並做紀錄,不僅可以確認自己與酒的狀態、按照當天的味道調整店內料理的調味或是搭配方式。
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清酒初階練習的銘柄數與時間可以換成每季固定的1–3瓶。挑選酒款時適合先從味道一定會穩定的作品開始。持續不斷地練習,遇到風味有細微變化的時候一定能察覺出來。
以上的快問快答是不是解決了你心中的某些疑惑呢?近兩年市場偏好還有製造想法雙方都起了很大的變化,要是以為只有某些規格才是好酒就太可惜啦。
酒標是清酒入門的第一步,藉此理解釀造者想要呈現的世界觀。從基本知識、從數據看消費者變化、坊間的誤解與創新,讓酒喵配合你的學習步調一一道來。
酒標講座適合想要解決這些困擾的你:
「清酒的香味很難分辨?」
「要怎麼開始學清酒?」
「在酒展要怎麼試喝?」
「想跨產業進修或尋找餐飲創作點子?」
「想去日本玩的時候去酒造見學該怎麼預約?」